内蒙古乳业发展启示

    发布时间:2007-08-21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字号:[

    迎来建旗六十周年华诞的内蒙古阿荣旗,近几年来畜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数达到257万头(只),牧业收入成了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刘振科摄

      不久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庆祝成立60周年之际,打出了乳业这张经济发展的耀眼王牌,并提出了打造世界乳业中心的目标,这给同为乳业大省的黑龙江带来哪些启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乳业品牌异军突起,“伊 利”、“蒙牛”等来自大草原的品牌,竞相闯荡国内外市场,成为内蒙古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同为乳业大省的黑龙江,也创出了自己响当当的品牌,“完达山”、“龙丹”等乳品企业走南闯北,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然而,我们仍需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目前,中国人每喝两杯牛奶,就有一杯来自内蒙古。2006年,内蒙古牛奶产量达到880.45万吨,居全国首位,产值达400多亿元。内蒙古乳品产业成为中国乳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曾几何时,在我国乳品龙头企业第一方阵中,我省龙头企业与内蒙古的龙头企业比肩前行。不知何时,差距逐渐拉大,我省龙头企业位次后移。对于正在发展壮大的黑龙江乳业,无疑是一个强烈的震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内蒙古乳业一路昂首高歌,黑龙江乳业能向内蒙古乳业学点什么?

      乳业市场群雄逐鹿夺先机者胜

      乳品市场硝烟的味道一直很浓。人们从自家的小区和楼梯口搁置的装奶箱和到处张贴派送的送奶传单中,不难发现,中国的乳制品市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乳制品从过去的营养滋补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消费者也从过去的老、少、病、弱特殊群体扩大为所有消费者;市场正在从城市扩展到城郊及其乡村。

      省科顾委委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湘韩说,这一切源于经过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统筹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迅速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量也随之水涨船高。尤其是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乳品市场增加了更多的消费人群。现在,我国每年人均消费18.4公斤奶和奶制品,大中城市年人均消费36~47公斤,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乳品企业开拓市场的信心更足了。

      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按最新统计数字,其中有5.6亿多城市人口。如果每人每天喝一袋牛奶,每袋牛奶一元钱,每年全国乳业就可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亿元。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怎能不令乳品企业怦然心动?

      于是,乳品攻城略地大战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演了。在大大小小的超市,各种不同品牌的乳制品正在进行捆绑销售,期待着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已经没有哪个品牌能够垄断一个地区的乳品销售市场了。乳业巨头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各据一方相安无事的格局,无论是来自内蒙古的伊 利、蒙牛,还是上海的光明,亦或本埠企业完达山,都将战火燃到了竞争对手的领地。

      乳业市场群雄逐鹿更加彰显英雄本色。这时,谁具有超人一筹的魄力与眼光,谁更能充分地把握住市场机遇,谁就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尽管业内人士拒绝将乳品企业按行业发展划分为具体的阵营,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内蒙古乳业的发展竖起了大拇指。记者从中国乳业信息网上了解到,2006年1~7月乳制品产量前十位地区,前3名分别是内蒙古、河北、黑龙江。乳品“ 蛋糕”虽然很大,但要想将它吃到嘴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蒙古近几年乳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并不是偶然的,品牌战略、体制创新、政策支持、服务体系健全等诸多方面值得称道。

      业内人士透露,内蒙古乳业卓立潮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拥有强大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自我决策能力大大增强。龙头企业在最佳时期进行市场运作,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品牌战略实施扩张,并以先进的技术作支撑,进而成就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胡湘韩近几年跟踪考察内蒙古,他将内蒙古乳业的跨越式发展基本经验归纳为三:奶牛数量上的增长由外购式向内繁式转变,着力淘汰落后牛、低产牛,培育优良品种;养殖模式由分散饲养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内蒙古的1200个养殖小区全部实现了规划、管理、饲养、改良、防疫、订单、服务七统一;乳类产品由单一、初级化向多元化、高端产品转变,进而转变了牧业的增长方式。也就是说,内蒙古乳业从养殖、加工、经营、销售整个产业链综合地实施了系统开发,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目的。

      由内蒙古乳业的快速发展反观我省,不难看出,黑龙江乳业的发展不是哪个环节的问题,也不是哪个企业的问题,它包含着诸多因素。总体上看,应是一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每个链条缺一不可。

      奶源大战强者为王

      乳品行业从来就把奶源视为生命。而今乳业狂热,伊 利、蒙牛、光明、雀巢等在全国各地摆局布阵,将奶源资源瓜分殆尽,甚至是奶源大战此起彼伏。伊 利、蒙牛等乳品企业已经将奶源基地建在了我们的家门口。奶源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最大热点。如果乳品企业的快速扩张与奶源基地建设不相匹配,将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机器闲置、奶源整体质量不高的“乳业泡沫经济”现象。在奶源上占上峰,是乳品企业发展的根本。

      据胡湘韩介绍,2000年,内蒙古奶牛为70万头,我省奶牛69.8万头,与内蒙古奶牛的存栏量相差无几。但到了2006年,内蒙古奶牛已达290万头,我省仅为178万头,我省奶牛的存栏量远远地落在了内蒙古的后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内蒙古的养殖模式率先实现了由分散向集约的转变。

      据了解,伊 利创新奶源基地建设,先后实施了“公司+农户”、“公司+牧场小区+奶户”、“公司+规范化牧场园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全区的奶牛饲养业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2006年,呼和浩特市一共生产出282万吨牛奶,人均牛奶占有量高达一千多公斤,居中国各大城市之首;该市现有一百万农民,奶牛数量已接近一百万头,“农民人均一头奶牛”的局面即将到来。御淑堂减肥组合日霜推荐好用面霜哪个牌子好瘦脸防晒霜哪个好

      比较之下,我省的奶牛养殖规模尚显弱小。目前,我省奶牛养殖方式仍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户均饲养规模在5头左右,与内蒙古地区相比差异很大。胡湘韩说,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奶农长期在农村分散经营,往往采取一家一户的方式,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重大疫情的能力很弱。

      提高奶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是提高奶牛单产的关键,也是建设奶源基地的必经之路。胡湘韩说,我省许多地市都在探索规模化养殖,比如说,双城市王家镇农民采取生产合作组的形式,将散牛集中饲养,并采取入股的形式对饲养、青贮、种草、销售等生产环节分工分业,投股分红,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省国土资源厅近期年报显示,目前,我省的草场面积已锐减到3300多万亩,草场沙化、碱化、退化严重。胡湘韩说,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省应加快退耕还草、还牧步伐,应该像抓粮食生产基本农田那样,抓好基本牧田工作。应充分利用我省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势,扩大奶源基地的建设规模,解决乳业加工业与奶源增长比例失调问题。他认为,内蒙古乳品企业采取的“公司+农户”的奶源基地建设模式并非新生事物,但要想将这种模式建设好,需要众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思路固然重要。弯下腰来踏踏实实做事更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龙头企业完达山正在这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完达山乳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既富裕了农民,又做强了企业。据了解,现在完达山奶源基地分布全省20个市县、54个农牧场,初步形成哈尔滨市郊区、黑龙江省农垦西部地区、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四大奶源区域,并且形成了不同区域模式的标准化奶牛小区,源源不断地为公司提供优质奶源,为完达山的发展铸起坚强的后盾。完达山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也拉动了当地奶牛业的发展,使248万亩耕地过腹增值达2.5亿元,实现了广大农民离土不离乡的致富梦想。在完达山乳业农业产业链的带动下,拉动了当地种植业、畜牧业、运输业、饲料加工业、彩印业、饮食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使产业链上的30万人走上了富裕道路。

      龙头强弱关系产业成败

      在内蒙古天然的草原、广袤的牧场上孕育出了伊 利、蒙牛等中国乳业龙头企业,它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诸多品牌系列产品,在全国27个省市都设有生产基地,使内蒙古乳业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乳业的产业链很长,它连着两头,一头连着消费者的饮食安全、身体健康,另一头则连着当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正因如此,乳品企业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打造强有力的龙头 企业,通过它来拉动、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就具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据了解,随着伊 利集团和蒙牛集团两大龙头企业的壮大,牛奶对呼和浩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发明显。名企业让呼和浩特成为中国城市群中最耀眼的亮点,内蒙古的乳品龙头企业高高地昂起了头颅。

      目前,我省拥有完达山、龙丹等知名乳品品牌,这是我省乳业发展不可多得的有利因素。1999年,“完达山” 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4年,完达山牌奶粉、液态奶产品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基地被国家绿色食品管理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乳品生产基地;产品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历次抽检,合格率达100%,其中,有四种产品被列为国家免检产品。

      人们从来认为食品行业品牌的养成非常重要,一个牌子的奶粉、一个口味的香肠,往往需要经过几十年潜移默化的酝酿与培养。在乳业众多品牌已经趋近饱和的市场空间里,尚有我省企业的一席之地,这显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龙头企业已经有了,关键在于怎样才能让它的龙头更加高昂起来。

      胡湘韩说,政府的扶持力度是必不可少的。从内蒙古乳品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得出这一结论。对于我省乳品企业来说,加快以完达山乳业集团为龙头的强强联合,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胡湘韩说,呼和浩特是乳业发展的圣地,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外,面对国际激烈市场竞争环境,呼和浩特在乳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牛奶加工技术,在乳业进口液态奶和奶粉装备水平上已与国际水平趋于一致。目前,伊 利集团的奶制品已经有1000多种,蒙牛的乳制品种类也有300多种,比较之下,我省乳品企业的产品显得过于单一。应该针对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和潜在市场,充分发挥我省乳业人才和技术优势,使乳制品的开发多元化,加快乳品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如干酪、黄油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层次,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令人欣喜的是,不久前,全国奶业协会首次对全国牛奶生产强市强县进行评选,我省4个地市,13个县、市分别上榜,成为全国上榜单位最多的省份。

      我省已是乳业大省,但不是强省,成为乳业强省尚任重而道远。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做好产品的创新,差异化的创新,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黑龙江乳业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泰来县依托强健的奶牛基地和优越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工作喜见成效。作为县域奶牛养殖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黑龙江雅士利乳业有限公司,在泰来投资2.3亿元兴建的乳品工业园区,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税金2000万元以上。

    泰来县江桥镇齐心村针对该村奶牛数量多而散、农忙时牛拴人、饲养水平低等,投资175万元建起一处“托牛所”。有效地调动了当地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能力、无养殖场所和技术、无闲置劳动力农户养殖奶牛的热情,不仅开辟了畜牧业发展的新途径,还加快了畜牧业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迈进的步伐。

    分享至:

    版权所有河北省奶业协会©2003-2019 冀ICP备19003080号

    地址:石家庄新石北路380号卓达院士大厦1312 河北省奶业协会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839635 15932668866(微信同步)